企鹅中文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025章: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在敦煌,伯希和通过与王道士多次会谈,最终以500两银子成交,从而获得了6600卷精品,其中古藏文2700卷,非藏文卷子3900卷,此外还有二百多幅唐代绘画与幡幢、织物、木制品、木制活字印刷字模和其他法器。”

“虽不如斯坦因多,但却是精品,好多都是孤本,研究价值远高于斯坦因所购之物。这批文物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和法国吉美博物馆。”

说着,马世昌指着手中的书说,“这本敦煌石窟就是他在这期间拍摄编撰成册的作品。”

其实,伯希和的故事,苏亦也不陌生。

但马世昌难得有谈兴,他也不好打断对方。

毕竟,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故事,是有不同的解读的。

与英国斯坦因相比,伯希和来到敦煌虽然晚了近一年,但他的收获,却要丰富得多。

当然,他也比斯坦恩更豪爽一些,斯坦恩只给了五个马蹄银,差不多相当于200两白银,他买的比斯坦恩少,还多给了300两,所以,王道长也难得豪爽,藏经洞的经书也随他挑。

当初,官府下令封存藏经洞。

王道长偷偷买斯坦恩的时候,心中也慌得一笔,奈何,一年多过去了,啥事没有,王道长也放宽心了。

所以等伯希和出现的时候,他的胆子就大了不少。

随便给他挑选了。

如果不是最后事情败露了,估计王道长还在卖书筹钱修缮大殿。

然而,当时把发现藏经洞的消息传递出去的人并非中国人,而是伯希和本人。

他把敦煌文物系数运回巴黎之后次年返回北京。

不过这一年,光绪搁慈禧相续去世,举国哀伤,谁还有兴趣理会西北沙漠中的小洞窟。

然而,当伯希和把他获得一些藏经洞文当着中国学者面,拿出来炫耀的时候,这些经卷却震惊了俩人——罗振玉跟王国维。

这也是为什么,昨天许婉韵会感慨罗振玉是一个厉害的人物。

因为他虽然跟王国维都发现了这些敦煌经卷的价值,然而,他当时在清政府学部任职,有官方影响力,所以在他呼吁之下,藏经洞剩余的经书才得以保存。

实际上,也没保存多完整。

因为当这些经书从敦煌藏经洞搬出运往北京的时候,一路上,也莫名失踪了不少,大部分都是官员中饱私囊,私吞收藏。

对于王圆箓、斯坦因、伯希和的三人之间的故事,在敦煌一待就是十几年的马世昌只会比苏亦更加熟悉。

甚至,还有不少是苏亦不知道的事情。

甚至,聊着聊着,都聊到伯希和跟宿白先生的师承关系了。

“啥情况?据我所知,宿先生应该没有法国留学经历吧。”苏亦问。

马世昌说,“宿先生没有,但是他当年的老师冯承钧先生却有,冯先生早年留法的时候,可是师从伯希和,归国后还到北大任教,擅长边疆史地研究,也是著名的学术翻译家,冯先生在抗战期间由于健康的原因未能南迁昆明,一直留在北大任教,直到46年去世,冯先生不仅对宿先生的学术方面有巨大的影响,还在工作上给予不小的帮助,当年北大从昆明回迁的时候,原北大的不少师生都受到不小的影响,当时,作为研究生的宿先生也没有着落,好在有冯先生推荐,才能在北大图书馆获得图书编目的工作。”

苏亦恍然。

弟子不必不言师之过。

这个过,不是过错,而是过往的时候,就需要慎言了。

马世昌也慎言。

他口中的原北大,不是搬迁到燕园的老北大,而是日伪时期的“伪北大”,当年,北大搬迁到昆明,成立西南联大,然而,同一时期,北京城里面也有一个北大成立复课。

宿白先生就是在这个时期读的“伪北大”,而伪北大的学生主要是来自于华北、东北这些沦陷区。

抗战胜利后,伪北大的师生之所以受到影响,主要是傅斯年的态度。

1945年抗战胜利,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长,坚决不聘抗战期间未随学校南迁而留在日军占领下的“伪北大”的教员,并直言“汉贼不两立,连握手都不应该”。

不过对于学生,他是宽容的。

他说“但学生经过甄别和补习,可以接受……青年何辜,现在二十岁的大学生,抗战爆发时还不过是十二岁的孩子,我是主张善为待之,予以就学便利。”

这其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周作人,嗯,还有考古学家容兰,一位在金石学,甲骨文上有深厚研究的学者。

然而,冯承钧虽然也在伪北大任职,但他跟其他的教员不一样,北平沦陷这年,他正好五十周岁,患风瘫病,瘫痪在病床上,无法到校并让学生到自家中,围着病床听自己用微弱的声音讲授《西域史》。

这种老先生,是值得敬佩的。

又有何人,会去呵责这样一位为了生计、为了青年、为了学术而坚守的老先生呢?

这段历史,苏亦也不算陌生。

而,宿白先生是东北人,不仅读了伪北大,还读了研究生,他就不是普通的学生了。

介于可宽容与不可宽容之间。

好在,有了冯承钧的力荐才有机会留在北大图书馆任职。

从此,在图书馆和文科研究所边研究、边工作、边读书、直到解放后的院系调整才离开图书馆,被调入考古教研室。

这是后话。

苏亦跟马世昌心照不宣的没有提及。

然而,今晚马世昌过来,除了赠书之外,还让他读书,读的并不是这本《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而是《白沙宋墓》。

跟之前众人赠送基本上一样,《白沙宋墓》同样也是建国初出版考古专著。

而且,跟之前的著作一样,都是从无到有建立的一系列考古发掘标准。

“51年的时候,宿先生主持河南禹县白沙镇的3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发掘,然而,这份报告,一直到57年才可以出版,作为建国后最早出版的考古报告之一,在无例可循的情况下,宿先生确立了十分明确的编写体例和标准,严格区分了报告主体和编写者的研究,是非常了不起的,值得你好好研读。”

“里面,注释部分的字数比报告正文还要多,通过这些注释,你就可以感受到宿先生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文献功底,这本书,估计就是百年后,依旧是经典著作,如果你真的要追随先生的学术足迹,那么这本书,务必要认真研读。”

马世昌严肃的表情,让苏亦意识到他此刻的态度又多么的认真,这话并不是说说而已。

苏亦郑重点头,“师兄,会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