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中文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番外三(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以至于,甚至有不少人说后二十回换了一个作者,或者说,其实前二十五回便已经写完了整本书。

虽说,只有四十五回,可是这每一回的字数,却不在少数。

全文足足有三十万字,在现代刊印的各种版本之中,更是一本较厚的书。

这本自面世以来,足足传了一千多年,当然,因为年代原因,文稿中确实有缺漏之处。

但在流传过程中,不少的文人对他青睐有加,其中更有不少文人曾广寻书稿,进行修补,最后才凑成了完整篇章。

当然,这本书,喜欢的人虽然多,但对于大多数的国人来说,还是不会轻易去翻看的。

这本相比其他更受大众欢迎的来讲,相对来说要更为晦涩,剧情也显得有些散乱,加上后期更是以多视角来描写围绕整个郭府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这不得不提高了的门槛。

至于它的成书年代,具体作者,又是众说纷纭,好似从最初,这本书的来源就是一个谜,最初这本书甚至一直以来都已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于晋朝明宗文宗两朝中的文人墨客之间。

十分奇怪的是,虽然从文宗末期遗留下的部分官员日记中可以看出,《紫钗记》确实是被这些官员所熟知的,但却没有人提起过作者,更没人过分探讨书中的情节,反而只是略带一提,寥寥称赞一句罢了。

直到,晋朝国亡,陈朝兴起,改朝换代,陈朝开国之君从晋朝末代皇帝晋穆宗的皇宫之中找到了一本刊刻精美的《紫钗记》,据说晋穆宗私底下尤为爱好比书,每每入睡前仍要翻看一段时间。

当时,据传言陈朝开国之君见此书时大笑连连,又言此书当刊刻传于天下。

这才致使《紫钗记》彻彻底底正式被刊印,面世于大众,而不是作为手抄本流传在特定的部分人之中。

当然,关于陈□□与《紫钗记》的事迹到底也只是流传于市井之中一种说法而已,并没有更深切或者说明确的史书表明这件事情真正发生过。

毕竟关于陈□□,这个据说很有可能是晋朝流传在外的血脉,甚至这也是当初他能瞬速揭竿而起,获得一大批地方大族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说,晋朝中期拥有着可以说是最为开明的政治环境,帝王与朝廷,文人之间达成了一种少见的平衡,从而达到了上下一体,上行下效,政府高效运转的状态。

那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古代读书人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封侯拜相,并非虚妄。

那么陈朝,可以说无疑是皇权集中化的体现,帝王成了至高无上,为万民敬仰朝拜。当然,也确实可以说陈□□是个雄才伟略的帝王,他虽依据世家,却在夺得皇位,改朝换代后,初期大肆封赏功臣,后期却长达多年隐忍不发,直到拥有足够的实力,才一鼓作气,削减了世家的势力,确定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与独一无二的权威。

紫钗记虽在陈朝初期就已经正式刊印,到那个时期,一切犹在百废待兴,百姓并无过多的精力或者说时间来浏览此书,直到陈朝经过多年的修养生息,百姓逐渐富裕起来,《紫钗记》才真正广为流传起来。

但真正被众人所知的是《紫钗记》的戏曲,以及衍生出来各种才子佳人话本,而非。

改编版本的众多,以及《紫钗记》的真本一直都存在存疑,而且神秘的作者也一直被众人津津乐道。

直到近代以来,有不少的学者运用从西方学习到的技巧,对这本书重新进行了考证。

对于其产生具体年代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算是揭开了它的一层神秘面纱。但对于作者的生平研究,以及作者写此书的用意,仍然留下了很大的存疑和谜点。

对于正统的文人来说,写可是上不了台面的,诗词文章才是真正的传世之道。

因而,古代写的文人一般是都是假托名,以笔名进行的创作。

《紫钗记》的作者任平生,在开篇便云此书虽是为人而写,但书中情节不过黄粱一梦,其中言语皆是作者乱语耳。但很多学者一直都认为书中存在原型人物,甚至书中很多事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甚至作者一定年纪不小,更不是个穷书生,而是出生世家大族,身处晋朝上层社会。

因为书中的人情世故,不是年轻人能够掌控的。

书中的场面描写,家族轶事,士人交流,完全全一副大晋社会风貌全景图。

03

楚瑛知道,她的导师是个《紫钗记》的忠实爱好者。

事实上,他的那本《紫钗记的前世今生》虽然被学术界不少人批评过,但销量十分不错。

书中的语言优美,观点新奇,脑洞大开之余又符合大部分的逻辑,让很多人看了以后不由得大声呼喊一声痛快。

那本书里导师先是梳理了《紫钗记》流传这么多年的版本演变,以及书的成书年代。接着又以幽默的语调介绍了这么多年来许多学者和文人对《紫钗记》的讨论。到最后,书中才以一种轻松诙谐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猜测。

书中写道他猜测紫钗有指代皇权朝廷的含义,而作者写此书,是在写大晋永平永安年间的事迹。

钗有寄情之意,然而为何是紫色,这要联系作者创作此书的背景,当时紫色是晋朝最为高贵的颜色,朝中高官皆以服紫为荣。

而书中的郭家,则代指朝廷,代指皇家。郭家的三房四房争夺管家职权,其实是指当时几位皇子在争夺太子之位。

书生程君泽,意为承君之恩泽。后来程生在郭家管着大大小小的事情,形同于一家之主,很多人做什么事情都要取得他的同意。其实是因为他在郭府的地位,便如同在朝堂上的丞相。而他每次要做什么事情,还会取得妻子郭萍的同意,其实是因为郭萍是实际的郭府之主,更是朝廷上的……

郭萍郭安,则意为平安。

甚至,这两人极有可能是同一个人。

他们一母所生,相貌相似,书中程生从未分辨出他们的差别。

甚至,仔细观察《紫钗记》中的情节,会发现,郭萍郭安兄妹二人竟然从未同时出现在一个场合过。

不是程生和郭安相处,便是程生和郭萍相处,郭萍和郭安之间的相处甚至从没正面描写过,这也是书中最令人匪夷所思之事。

郭萍女扮男装装作郭安与程生结识,其实都是幌子。

书中关于程生和郭萍郭安兄妹二人的两次相见,作者描绘的词语极为相像,程生与郭萍的每一次交流,都和郭安与程生的交往一般无二。

甚至大婚时,程生对妹妹郭萍所言,他的内心思绪,都与曾经他和哥哥郭安曾经说过的类似。

将郭萍的名字改成郭安,这本书甚至不会受到过多的影响。

仿佛这不是两个人,而是一个人。

如果这书,存在人物原型的话。

也许自始至终,和程生认识的只有郭安一人。

又说当初郭安身死之时,可以说是书中的神来一笔,不仅没有铺垫,甚至身死之缘由都可以说极为不合理,回家路上遇上土匪,可是按照作者写的兄妹二人上香,书生程君泽住的寺庙,都离京城不能说是很远。

既是京城,警卫森严,兵将充实。落土为寇,只能说太过稀奇。

就算真的有不少土匪,那也不敢在京城周围当土匪。

可以说,郭安身死这段情节好似硬生生加入,十分突兀。

而且后文郭安之死,对于郭家,对于程生的影响,仿佛都只有短短的一瞬间。

一旦过了,便从未被提起过。

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程生和郭萍大婚前夕,竟然没有一个人提起过郭安,包括郭父。

好似,郭家只有郭萍一人,郭父从来就只有郭萍一个女儿,又或者说只有一个儿子。

所以,郭安之死这段情节过了,便过了。并未对郭府产生过多的影响。

书中后二十回中,郭萍和程生成婚已有十余年,夫妻两人同为一体,恩爱如初。

郭安是郭萍的长兄,又是程生的知己,甚至从书中的隐晦处,可以看出,其实郭安和程生之间并不单单是知己。

可是,这世上,和郭安联系最为紧密的二人,竟然后期也未曾提起过郭安。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匪夷所思,令人纳闷,让人不禁想穿越到千年前,亲自去问一问作者本人,究竟有何用意。

但还有一个猜测,也是我在研究晋朝历史时脑洞大开的猜测。

如果,郭安和郭萍本是一人,那么一切就可以完美解释了。

包括后期,郭萍与程生之间的相处的特殊,其实他们二人的相处,完全可以说处于一种分裂状态。

有时压根就不像是夫妻一般,而是如同上下级的关系,郭萍在上,程生在下。程生虽掌握郭府大权,却也还要时不时询问郭萍的意见。

甚至在下人的视角中,两人的服饰,座次,都有十分明显的尊卑关系。

但有时二人,又真的如同全天下的恋人一般,爱意绵绵,情深意重,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完全是情侣之间的相处模式。而且这种感情十分特别,不同于普通的男女关系。

书中多次描述程生受到郭萍的厚待,但程生对于这段感情,仿佛又带着很深的挣扎。

招婿这段情节,很特殊,结局也令人出乎意料,也许就是挣扎的体现。

也许,化男身,化女身,其实写的都是程生与结识的一人之间的感情。

性别只是外相,作者真正想写的也许只是一段感情。

只是,这段感情,或许有些复杂,不被外人所知,甚至不容于世,甚至不能明写。

作者只能曲写,变幻人物的性别,模糊书中的朝代,事件,隐秘地写这段发生在千年前的爱情。

如果说,郭家真的指的是晋朝,那么郭府的继承人郭萍,或者说真正的郭安又是谁呢?

当然,我一直保持着一个观点,《紫钗记》很有可能是两个人合写而成。

前期程生和郭安的相识相知片段是一个人所写,后期程生和郭萍在郭府的相处则是另一个人所写。

关于我为何如此判定的原因,是因为我发现作者对于人物的态度问题有所不同。

前期作者十分偏向书生程生,并且作者是带着一种轻松欢快的状态来写的。

作者如同一个老人,在年老之时边写边回忆年轻时期的悠闲和惬意,他是如此的高兴,对程生大加赞赏,对郭安则维持着保留态度,不偏不倚。

而后期作者则十分偏向郭萍,或者郭安。他在一个又一个场景之中,极尽的写郭萍的真善美,写她的仁慈,写她的宽厚,作者无疑带着一种推崇的态度。而对于在郭萍支持下掌管郭府大权的程生,则是有些微词。

至于书中谈论的家国天下,则是两人共同创作,经历了多次的修改删订。

而作者,我相信应该是书中程生和郭安身边的人。

因为全书一直都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写,从不过多描写主人公的心情,心理,而是只描述事件,描述对话。

也许,他们见证了这段感情,见证了这段人生,并想留下些什么。

就像作者自云一般,是为人而写,为历史上程生和郭安的真实原型而写。

楚瑛想到当初自己看到导师的这篇文章后,得到的震撼,不由得一笑。

过了千年,一切繁华的,热闹的,美好的,都已消失。

初衷,真相,辉煌,早已被曲解,甚至被遗忘。

流传的越久,差别就越大。

但她没想到,居然还能有人发现所谓的真相,或者说发现大部分的真相。

这可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

当年,她是看着这本书慢慢定稿的,她甚至也知道这本书谁所写。

确实如同导师猜测的那样,是二人合写。

一个是朝中的老人,一个是宫中的老人。

一个是正统科举出生的知名文人,一个是宫闺之中自学成才的侍者。

一个是两人相识的最初见证者,一个是他们后半生相守的见证者。

虽地位身份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但他们也确实是同道中人。

至于,他们写这本书,最初一个好像只是玩闹,一个则是因为遗憾,但后来两人却都越来越认真,越来越重视,成书之后更是多次修改,补订,最后几番争论之下,终于定名为《紫钗记》。

一曲紫钗记,道尽半生缘。

斯人皆已逝,唯念紫钗情。

作者有话要说:  修一下

想写的番外,其实很早以前就差不多构思好了,正文结局反倒是还想了不少时间,后来,想想不如就让它停驻在最美好的时刻,金榜题名,游马过街,风光无限好。一切都是如此的顺利,一切糟糕的都还没能发生。

至于,这一卷正文中出现的食物服饰官职,科举流程,节日风俗,都是查了资料的,并不是瞎编的哟。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