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中文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大萧条时期的物价(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

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蒙大拿州有个牧场主,赊到了一些子弹,花两个小时把一群牲口全部杀了,扔进山沟,由它烂去,原因是卖牲口的钱还抵不过饲料。他临行时嘟嘟囔囔地对一个记者说:“唉,这也算是对付萧条的一种办法吧!”

大萧条时的收入:

工人一周平均工资:1621

摘棉花的熟练工:14个小时摘300磅棉花=六角钱

矿工:每月工资十元八角八分

伐木业:一角/小时

承包工程业:七分半/小时

砖瓦制造业:六分/小时

锯木厂:五分/小时

百货商店:一周5元

乡村教师:每月35元。

在布鲁克林区的“血汗工厂”里,15岁左右的童工每周只挣二元七角八分。女工每周工作50小时,报酬是二元三角九分。1932年夏天,康涅狄格州劳工局长报告说,本州有一百多个工厂里的工人,每周工作55小时,而工资只有六角。

纽约市是纽约州里剥削工人最厉害的地方,而市内那个雇用5万名女工的服装工业,其剥削之凶又冠于全市。《时代》周刊写道:“无法无天的雇主”已经“把美国工人的工资压低到中国苦力的水平了。”制帽工人钩织一打帽子,只得工资四角,一星期只能织两打。做围裙的女工做一条挣二分半,一天只能挣两角。给拖鞋加衬里的女工,搞了72双拖鞋才得到二角一分;如果每45秒钟能加工一只拖鞋,每天工作九小时,拿回家里的也只有一元零五分。有一个做裤子的工厂,女工把一条裤子的线头清除并用海绵揩干净,只得工资半分。处理这样一条裤子要花五分钟,所以每大萧条的危机最先也是由信用危机引发的,但是后面还隐藏着更深刻的原因,就是购买力的提升赶不上生产力的提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有了各种大规模生产的技术,工人每小时的劳动生产率已经提高了40以上。既然有了这样大量的商品生产,消费者的购买力显然也需要相应提高,这就是说,要增加工资。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工人的收入并没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相应增加。就是在黄金时代的1929年这一年,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也已计算过,一个家庭如果想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要有2000元的收入才行,但当年美国家庭60以上的进款是达不到这个数字的。”——《光荣与梦想》作者:威廉--曼彻斯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