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中文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一篇(十九)(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x

╱╲x

——x

╱╲○

╱╲x

(西汉之前的《艮》符号写法)(如“x”为“变繇”记号;“○”为不变之繇的记号)

穆姜筮出的《艮》时,是以揲蓍法,通过“三、六,十八变”,一一记下一筮里的“六繇”,最后看那些是“变繇”,那些是不变之繇。穆姜一看《艮》符号里唯第二繇是个“变繇”,就顺口说出“遇艮之八”。这里的“八”,就是筮出《艮》卦里的第二繇不是“变繇”的一个基础符号,才说“遇艮之八”。

春秋战国时期组合“六十四画符号”的两个基础符号写法,一个像数字“一”,一个像数字“八”,但不能理解成数字“一”与数字“八”。

假若筮史卜筮出《艮》卦时,也出现了五个“变繇”,而唯有第三“繇画”是个不变的繇画。那么卜筮者就会说“遇《艮》之一”,而史官马上会说“这是《艮》之《夬》。

不过能否这样说,而《左传》、《国语》里的筮例中没有留下“一”的说法,只是留下了“八”的说法。

我们再看“《泰》之八”的说法,这是《国语·晋语》一筮例中出现的说法。不过这一筮例里出现的“泰之八”,不像《左传·襄公九年》里的筮例跟着说“是谓”什么什么。而这里没有点明“泰”卦变成什么卦。若按我们上面的解说,“八”是揲蓍成卦时,既是不变之画的写法,又是代表不变之繇的称法。那么,这一筮例里的“泰之八”,是谓“泰之坤”了。而清人李道平就有过此说:“清代学者李道平推断“泰之八”并不是一个不变而占之例,而是与“艮之八”一样,是一个有变爻之卦,”此当是‘泰之坤’。何以明其然也,观穆姜遇‘艮之八’,向非史出一言以断曰‘是谓艮之随’,则五爻变而一爻不变,千古莫能明其义。此筮若如韦注,凡不动之卦有阴爻者,皆可名八。独不思此卦阴阳爻皆有,何以必言少阴八,而不言少阳七乎?……今据彖辞观之,知此筮用八,决为泰之坤。惟泰之坤,则是三阴不动,故曰‘泰之八’。一阴不动。‘贞屯悔豫皆八’。三阴不动,其义一也。且三爻动,占两卦之卦彖辞,仍以不动者为主。故占者,止援泰彖义,尤显然。”这里,结合前面所提的“用八”说与占筮变卦之原则,李道平提出”泰之八”为”泰之坤””(《周易研究》2002年第5期韩慧英)

李道平认为“泰之八”,不是前人所认为是个无“变”的卦,而同样是有“变”的卦。而如三国韦昭所注《国语》里说:“遇泰无动爻,无为侯,泰三至五震为侯,阴爻不动,其数皆八,故得泰之八。”韦昭认为筮出“泰”卦时没有“动爻”(即认为起卦时没有出现老阴老阳这些应“变”之数,也就没有“爻变”。事实上《左传》、《国语》筮例中,既还没有出现老少阴阳之说,也不是称“爻”。因春秋《周易》文本内容当时不称“爻辞”,而称“繇”,即“繇辞”。

后人称《左传》、《国语》里的筮例中以《周易》筮之出现的“繇变”或“繇辞”内容为“爻变”或“爻辞”,这是后人只知有今本《周易》,而不知有春秋《周易》文本的缘故所致。

韦昭所言的“阴爻不动”,即《泰》卦里的上三爻画是阴爻,揲蓍出的“数”皆是不变之数,即揲蓍成卦时出现的“数”不属于所谓的老阴老阳之数,而是不变的“八”数。所以韦昭认为“其数皆八,故得泰之八”。韦昭是把“泰之八”里的“八”,理解成起卦时有‘六爻、十八变’,得出的筮数之“八”。即“六、七、八、九”(称老少阴阳之数)四数中的“八”了。韦昭认为成卦时,出现“七、八”之数,为“少阳”(七)、“少阴”(八)之数。在筮法上有个约定俗成的‘法则’,即“老变少不变”。这不过是汉一降“易学”里的东西,即以今本《周易》算卦上的约定俗成‘法则’,可后封建社会里的人们,却以此去解释《左传》、《国语》里的筮例,自然是错误百出了。正如韦昭对“泰之八”的解释,认为是揲蓍成卦时推演出的“数”之“八”。所以遭到后人的批驳,正如李道平的批驳“独不思此卦阴阳爻皆有,何以必言少阴八,而不言少阳七乎?”清人李道平对《国语》这一筮例,所言不是一个无“变”的筮例,而是有“变”的筮例,这无疑是正确地。

我们还是以“画符号”图示来作以下的演示:

╱╲

╱╲

╱╲

———

———

———

《泰》符号

这个符号在没有成为“卦”学上的专用算卦工具之前,只是“六十四画符号”里的一个“画符号”而已。“六十四画符号”成为“八卦”算卦上的专有工具后,这个符号也就标签为《泰》卦符号了。卜筮者一看到这个符号,就知道是《泰》卦符号,并且还知道这个卦符号是有“八卦”里的“乾”与“坤”两卦组成。即上三画(也称上卦)是“八卦”里的“乾”卦符号;而下三画(也称下卦)是“八卦”里的“坤”卦符号。

《国语·晋语》筮例中所说的“得《泰》之八,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今济之矣,何不济之有!””,这“泰之八”,就是《泰》卦里的凡“╱╲”之画不是“变繇”,即《泰》卦里的上三画(或称上三繇)不“变”,而《泰》卦里的下三画(或称下三繇)是“变”繇。如下图:

╱╲(不变)→╱╲

╱╲(不变)→╱╲

╱╲(不变)→╱╲

——(变繇)→╱╲

——(变繇)→╱╲

——(变繇)→╱╲

《泰》《坤》

《国语·晋语》记载:“筮之。得《泰》之八,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今济之矣,何不济之有!”这一筮例里,虽然没有说“是谓《泰》之《坤》”,但通过“艮之八”的筮例推理,这“泰之八”,即占出《泰》卦时,《泰》卦里的上三画,皆不“变”,而上三画的写法,又像“八”,故卜筮者董因说“臣筮之,得《泰》之八”。并且董因在解卦时说的“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董因正是通过《泰》卦画里的“八卦”取象(国语里反应的筮例已出了八卦取象)和《泰》卦里的卦辞来为晋公子重耳算回国夺国君之位的吉凶后果。《泰》卦的上卦(也称外卦)是属“八卦”里的“坤”卦,“坤”取象为“地”,而《泰》卦里的下卦(也称内卦)是属“八卦”里的“乾”卦,“乾”的取象为“天”。董因说的“天地配亨”,即天地配合出了亨通的卦象,就是通过《泰》卦画的“八卦”取象说出的话,认为筮出的是个亨通的卦了。这是一种联想附会而已,若去联想,恰恰这一卦的卦象,如何是“天地配亨”呢?从这《泰》卦象来看,不是“地”在“天”上的吗?天地倒错了,还如何“配亨”呢?那些筮例里的解卦,不过是联想附会而已,这里我们也就不必较真了。但我们已知道这“天地配亨”说法出处就可以了。而“小往大来”,正是《泰》卦里的“卦辞”。今本《周易》里的《泰》卦卦辞是“小往大来,吉亨”,有小到大的发展,自然是吉祥亨通事情。可在卜筮者眼里,这句卦辞,也是吉兆了。董因为未来的主子卜筮,通过《泰》卦的卦象与卦辞,为其就可附会的心满意足了,完全没必要扯出“变卦”《坤》象与卦辞了,因从《坤》卦画的取象与卦辞来看,也附会不出好听话来,所以干脆就不扯《坤》卦。也就没有跟住说“是谓《泰》之《坤》”。由此推及《泰》之八,就是《泰》之《坤》。即由《泰》卦变《坤》卦。也由此而知,“泰之八”,就是筮出《泰》卦时,是《泰》里的卦符号上三画,即像“八”的写法,又是不“变”的“繇画”,故卜筮者才说“臣筮之,得《泰》之八”。

总之,无论是“艮之八”,还是“泰之八”,这“八”就是揲蓍成卦出的“主卦”(筮法上所谓的“主卦”与“变卦”说法,起卦时,得出的一卦若有“变画”,则由此要变出另一卦。主卦:就是在起卦时不管用何种起卦方法所最先出现的那个卦,并且又出现了“变画”,而要产生出“变卦”的这个卦,就叫主卦)中,出现一个或两个以上无“变”而又像“八”写法的“繇画”时,所出现的称法而已(总之无论春秋战国用“春秋《周易》文本”卜筮,或是秦汉用“今本《周易》”算卦,皆是一套复杂的起“卦”方法,说这些东西而非专业研究懂得会如何起卦的人,同样是听“天书”的难懂,但又不能不说这些道理,即《周易》在历史上又是如何被用作算卦的,也为了说清《周易》一书如何篡改的历史,这在“《周易》卜筮说”里有详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