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中文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六百三十一章繁华(一)(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div id="tet_c">春去秋来。

一年又一年的过去,大明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许多时候,治理国家就是放弃一些传统的思维,戳破一个窗户纸。

然后改掉一些曾经的习惯。

就可以顺着一些某种规律,持续的进行下去。

这些都是崇祯这么多年,作为皇帝的时候,总结出来的答案。

用另外一句话谁说就更为简洁了: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运不济,有时候就是有万般手段,都没有办法来挣脱困住自己的闹笼,当年的崇祯能够做成事。

不过是因为有反贼,给了他机会。

要那不然,论谋略这些需要靠脑子的办法,他估计活不出半年时间,就会莫名其妙的死于非命。

崇祯已经不再年轻。

崇祯二十年的时候,那时他三十六岁,刚好也是迁都到西安府,也就是后来改名的长安府的新都城。

然而转眼已经过去了五年。

四十一岁的人,正是一个人的壮年。

也是大明正在烈火烹油一样,蒸蒸日上的时期。

自己的儿子,也已经长大成人,下一代的人才,也已经茁壮成长。

他还没有老,却已经有了一种老了的感觉。

手中的权势,让他必须清醒着,随时面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毕竟看起来很平和的大明,实际上随着太子渐渐的成人,依旧有些暗流涌动,不过有意思的则是,自己的太子朱慈烺。

并没有任何方面的举动,只是在默默的学习者任何一种知识。

剩下的时间,也都是在陪着自己的母后,四处游览大明山河的壮丽景致。

省心,省力。

是崇祯能够找到的,为数不多的感叹。

有时候,他都不是很清楚,自己的儿子,当年在御书房,被自己给说了一通之后,变化为何会这么大。

大到他心中都有一种感觉。

若是两个人的身份相互调换的话,在权谋方面,自己居然不会是自己儿子的对手,这就很离谱了。

其实,按照崇祯心中的想法,是想要把皇位传承下去的。

大明已经走上了一个合适的道路,无论是谁来,只要脑子不是不好使,都会安安稳稳的让大明继续强大下去。

而且,他还能脱身出来,不在为朝政所累。

就算是现如今的制度,再全面,许多事情也都有内阁和军部来处理,可依然有些拿不稳的事务,会送到崇祯的手上。

这天。

风和日丽,适合出门踏青。

崇祯和周皇后,走在华山脚下,仰头望着高耸入云的峰端。

山道崎岖,崇祯可不愿意以身犯险。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一点他还是知道了尽管他也想要爬山上去,看看上面的景色到底有多么的壮观。

看着山脚下,游人如织。

流动的小商贩们,也都在沿途叫卖。

“朕看到这些大明子民们,现在也已经有闲心情,四处看看大明的大好河山,心中就明白,往后没有人想着会去破坏这样的地方了。”

海外的物资,不断的涌入大明。

即便是许多已经探查到的矿产资源,也完全可以暂时放下,不用去开发出来,赚取更多的利益。

而紧密的交流,也让大明的运输行业,发展很是迅猛,再也不是朝廷一家独自支撑的局面了。

短短的一年时间啊。

就让一些商人们,觉醒了一些很奇怪的办法。

崇祯有时候回想起来,要是在他登基的时候,整个大明就是这个样子的话,怕是朝

(本章未完,请翻页)

廷上的那些混账大臣门绝对活不过成年,就会死于非命。

研究的越深,崇祯就越发现,儒学和商业,以及科学,居然在某些地方是背道而驰的。

这就让人很受伤。

周皇后陪在了崇祯的身边,沉静的看着周围形形色色的人。

她出过很多次皇宫,也是了解过民生疾苦的人,自然明白,大明有现在的局面到底有多么的不易。

而对于这一次迁都之后,李定国十年之期的内阁首辅时间,也已经到头,只能去往别的州府任职知州。

目前接任李定国的居然是从房山县出来的一位小知县--马懋才。

人的一生,实在是很神奇。

从一个小知县,一路上做到了建州的知州,这种本事,在整个大明都是少有的存在。

毕竟,在儒学已经退出科举制后。

还有这么一个因为八股科举,而走上现如今这一个朝堂的人,都是一个奇迹。

“马懋才的十年,不知道又会给大明带来什么。”

周皇后已经看不懂现在大明的发展状况了。

就是手中那些一直都还在继续盈利的工厂,也已经进行了好几次的扩建和升级,当年的管理层,也都现在成了中流砥柱。

不少人都跳槽到了地方上,做起地方上的官吏。

“看下去就知道了,不过这次回去之后,就得让太子好好的学着怎么治理朝堂了。”

崇祯最后看了一眼华山。

扭头边走,边走边说道,可却让周皇后心中一惊。

她弄不清楚,皇上对着她说这话,是为了试探她。

还是真的想要朱慈烺,继承大明的皇位。

不过见到皇上没有继续说下去的意思,也就不敢多加询问,在这种节骨眼上,她作为皇后,还是不要轻易掺和的好。

崇祯二十一年(1649年),太子监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