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中文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参考资料:透过汉朝饮食看美食与文明(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汉武帝刘彻(约公元——前年)象年前的大流士一世一样,宣称负有重建秩序、恢复天地和谐的责任。在接下来的年里,除了偶尔动荡,汉朝统治了多万人口,北至蒙古和朝鲜,南至越南,东到东海,西到中亚大草原的边界,可谓疆域空前大。

汉朝与罗马帝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它的饮食风格,譬如汉朝饮食中也加入了小麦,不是用来烤面包,大多数被蒸成了一系列统称为“饼”的食物,有汤即为“汤饼”,也就是现在的面条。

位于黄河岸边的帝都长安(距今天西安仅几英里)是汉朝传统家园,这座万人的繁忙都市,负责食品供应的部门有人手,负责监管厨房,布置宴会,监督酿酒坊、粮仓、储物仓库,以及农夫、添柴工、牧民、猎户的工作。同时负责与祭祀大典相关的厨房工作。

作为良好的汉朝政治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祭祀行为一直在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宇宙秩序的作用,但是正如不是所有的罗马人都认同共和制饮食一样,汉朝很多中国人也转向了其他饮食哲学,例如道家学说。

道家思想蕴含着神秘的原始科学宇宙理论,在与世隔绝的道观里这种由师傅传给学生的学说。约公元前世纪,道家开始从世俗生活中退出,转而想要贴近精神世界,去冥想、去啜饮来自天国的甘露,即“气”,或者说“以太”,以求得永生。道家人相信五行学说,宣扬生命必须与宇宙万物和谐共生。认为胃主直觉和智慧,脑主思维和判断,心主意愿和关爱,很多观点被收入当时的药典《神农本草经》,食药同源,因而“方子”既指食谱,也指药方。

汉王朝的精英阶层有一群人喜欢自由自在,喜爱自然,钟情山水画和书法,同时对祭祀仪式不感兴趣,对政治漠不关心,道家饮食哲学便很对这些人胃口。他们渴望永生,悉心为死后的生活准备,甚至在墓室里准备了丰盛的筵席,奉行不把亡人喂饱,灵魂就离开身体变成愤怒的恶鬼在世间游荡的理念。

成书于约公元年的贾思勰写就的《齐民要术》描述了如何耕地、种植粮食,饲养牛羊,管理养殖场,以及加工食物包括如何制盐、磨面、用麦芽酿酒。那时的淀粉、甜味剂和油都是大规模生产出来的,有些食物在保存时通过窖藏可以保留原有风味,煮熟的大米和鱼可以用香草和香料加以保存,这就是鲊,可能就是寿司的老祖。类似锦葵和卷心菜这样的蔬菜可以加盐、卤水或米糠保存在罐子里,就是葅,可能就是泡菜的起源。贾思勰还列出种不同“饼”的做法。

到汉朝,各种佐料的制作技术已很系统化,开始用复合微生物培养熟谷物,由此产生“发酵”,是将谷物制成调味品或酿造谷物的开端。

酒曲的制造就是明证,那时这些加工都是用道家语言表述的。人们在夏末农历七月的一天,开始为一年的米酒准备所需要的的酒曲。升小麦被分成三部分,其中一部分用来蒸煮,一部分用来干焙,剩下一部分留着不动,把这三部分用石磨细细磨好混合在一起。太阳出来前,人们会派一名穿着黑衣服的男孩去井里挑升水,在此过程中他要一直面朝西方,即死地方向。谁也不许动这些水,工人们也要面朝西,将这些粮食做成硬面团,在一间茅草屋里,一群童子负责将面团捏成直径英寸、厚英寸的麦饼。茅草屋的地面是坚硬的泥地,地上划有小路,将茅草屋分成四块方地,在里面工作的童子同样面朝西方。他们还负责做出五尊“饼曲王”,麦饼要沿着小路摆放,五尊“饼曲王”则分别放在房间的中和东西南北四个角落。

接下来,家族出一名成员将祭祀祷告文重复三遍,旁观者下跪两次,肉干、酒和面食等祭品被放置在“饼曲王”濡湿的手上。茅草屋的木门关上后用泥巴封住,一周后把木门打开,麦饼已发生变化,然后再把门关上,这一过程重复两次。然后把这些麦饼放到一个陶罐里封存一周,接着用绳子穿过麦饼中间的小洞,挂起来在太阳底下晒干即可成为酒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