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中文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30章 首发晋江文学城(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方征从床上醒来,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小巧结实的屋舍结构。灰黑色的墙面让人看不出材质, 却是方征的得意之作。

这是“水泥”。不是后世现代工业化的水泥, 利用现成的大量火山灰和石头粉,加入水, 加热搅拌后变干的最原始的“水泥”。它的硬度接近石头, 防雨防潮, 坚固结实。

方征坐起身,他睡在一张木床上, 床板削得不平整, 斧子砍的没法弹平。在上面垫了许多层稻草、皮料, 睡得还算舒适。

方征拿起桌上一个形状扭曲的泥碗,叹了口气。无论烧多少次,都是这种歪模歪样。这即将是他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

逃出三苗人的“大青龙”地穴, 已经过去三年了。

在这期间,方征解决了一些问题, 却有更多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

方征起身推开房门, 天色还未大亮, 雾岚弥漫。周围有几十座灰黑色、用火山灰和石头粉砌成的小屋,三两错落在周围。这些坚固的石泥房,是方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当年方征带着一群老弱病残,顺着火山岩浆流淌尽头的方向, 找到了这个封闭的小山谷深处。山谷像一条狭长的口袋, 一路上有无数石峰屏障, 还有险峻的河道, 岩浆只掩了前几层屏障,就被堵住流不进来,可以说,如果以后再火山爆发,这袋状山谷内依然安全。

火山岩浆封住了山谷入口,寻常人和巨型猛兽根本不得而入,方征他们通过一个隐蔽通道出入,这三年来从没有泄露过踪迹。

一开始方征是带着他们砍木头,搭建最简单的“杈杈房”。用的是山上随处可见的毛榉,毛榉轻便,搭建简单,两天就能围个栅栏,一把茅草盖在上面,做成个过渡居所。毛榉虽然易寻易砍,却是一种劣质木材,不耐潮、不耐虫,几个月就不行了。

方征一开始倾向于找好木材来建房,但是要达到要求的木材,不说能找到楠树,起码应是刺榆和枫木级别。附近自然条件虽然不错,但符合要求的树种并不多。方征费了老大劲才找到一颗枫木,照这个密度来看得走十几公里才找得齐一所房子需要的全部木材,而且石斧根本砍不动那种坚固的木料。

种树不是办法,他总不可能等个十年八载。

方征另辟蹊径,他看中了堆积在谷口的大量火山灰。都是当年岩浆淌出留下的。

火山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也是后世制造水泥的材料之一。水泥主要用途是把沙和石料黏在一起。方征实验了一下,在地上堆了个泥池,把火山灰用石耜——一种最古老的,形状似犁的工具铲进去,然后加入冰凉溪水。

泥池里的水先是发热,冒出咕噜噜的气泡,等冷却之后,火山灰硬化得更好,把石块黏附在一起。这里的石块主要是地面上凝固后有气孔的火山岩,不用费力去开凿,绝佳坚固结实又轻便的建筑材料。

方征又实验了几次,找出了河水、火山灰、石块、泥的最佳配比,制作出了最原始简陋的“水泥”,跟现代水泥当然不一样。但能用它们搭起歪歪斜斜的一堵墙,接受水、火、小虫啃咬和老猴子抓挠的检验,开始砌房。

暂不能造复式,但单层平房已经够用了。

他给自己砌了个巨大的单层平房,然后把办法告诉了部落里其他人。

有比国的长老们带着部落女人搭建的也是石房子,用来黏附石块的东西是宗主国赐下的“白奎”,另一种形态的石灰。但看到方征一系列操作后,玄思长老非常惊异地说,这泥浆水里的东西就像是白奎,而且比那更好。

自从方征把那头老猴子收拾服帖——包括不限于拎它尾巴猛烈摇晃等一系列操作——它会乖乖讨好方征。比如此刻,它就抱着一个藤编兜,里面有几枚新鲜的毛栗子。方征捡起来剥着吃。老猴子在一旁期待地吱吱叫着,方征吃舒服了就把剥好的喂给它吃,揉一揉猴头让它去了。老猴子热火朝天地继续跑去采集。方征严重怀疑那老猴子有讨好型人格,不对,猴格。

采集品的主食有榛、栗、松籽和朴树籽。火山爆发后对生态的影响,惠泽这片区域的不仅有建筑材料。经历了高热灰烬洗礼后,土壤变得更加肥沃,新的一批可食用蕨类、果树类、低矮灌类、真菌孢子类都发育得更加茂盛。只要他们在石峰边缘转悠一天,就能采集到大量天然食物。

方征并不想把采集当做主要经济模式。他走出房门,屋前是一片土地。这是方征努力想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土地上有农作物。虽然现在只有简单的两种,一种是薯萸,另一种是野稻。薯萸是古老的山药,区域盛产的块根植物之一,也是以前有比部落的主食。在把婴儿从公社挖出来的时候,他们顺便带来了许多薯萸藤。

野稻则是方征作为“现代人”的情怀了,他在附近转悠了很久,终于找到一颗非常小,寥寥三穗的野生稻种。第一年播下去的时候,种子深度不对,浇水时机不对,一把谷粒只长出三四颗。第二年方征汲取教训,稍微好一些,长出了七八颗,但方征用粪肥和鱼鳞虾壳的“土化肥”把苗烧死了一半,方征不由得心想照这种培育进度,十年后他才能以自己种的大米为日常粮食。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些稻谷米里不知怎么混进来一颗粟,方征栽稻栽得乱七八糟,那颗粟反倒是捷报连连。一开始方征只以为田边长了几颗狗尾巴草,离得远就没去管它。结果到了秋天变黄后,它居然结出了又大又饱满的粟谷,第二年方征把狗尾巴草的种子薅进田里后继续不管,到了秋天,长势喜人的狗尾巴草又结了厚厚的粟粒,且悄然扩张到田地四分之一个角,又高又密,穗实足有五斤。虽然也不够吃几天,但考虑到密度范围,这是相当可观的结果。于是方征第三年开始大量种植粟种,目前长势喜人。

方征屋旁用毛榉围了个栅栏,自从用火山灰建屋子后,以前废弃的杈杈房被改造成畜牧圈。有比国会养畱牛和角鸡,作为猎不到东西时的储备粮。农业程度依然用不着耕牛,方征还是猎了头牛栓在棚里,让它和角鸡作伴。可惜没那么多地需要“耕作”,因为其他人并不想以耕种为生,否则方征还想用木头造犁。

部落里逃出来的长老和女人们都十分尊敬方征,也生活得很富足平稳。方征暂时很满意这种相安无事的生活。虽然他自己来自现代农耕文明大国,基因里有无法忽视的种地渴望。可惜这个时代蒙昧动荡,还没能从原始社会走向典型的农耕社会。

方征暂时只是和她们共居在一起,没有驱使她们的念头,所以也无法让她们改变主要经济模式,和自己一起探索种地。

农业和畜牧业暂时无法成为有比部落的主流,只能成为渔猎和采集活动的补充。营地附近有条小河,汇入山谷隐蔽道路外面的大河,较为宽阔的流域使得水产十分丰富,有利于捕捞。部落从前只用鱼钩或鱼叉等原始工具,回想后世的水产工具,方征设计出了一个网坠。网是用粗麻搓的,网坠用石头做,一批下去可以网到几斤鱼,徒手还能摘水藻和螺蛳。

至于陆地采集的种类就更多了,除了常规的果实、真菌,植物块根,还有诸如鸟蛋、蜂蜜甚至昆虫等。大部分部落女人们都不愿意耕作,每天摘都摘不过来。

方征在这里生活三年了,他最想潜心解决的问题是铜。他依然拐带着子锋那把铜剑,但方征知道不够。他面对的是几个原始社会晚期、奴隶文明初期,正以军备姿态扩张的大国。他必须练好武功,变得更强,且造出护身的更多东西。一套护住胸腹要害的铜甲是必需的。他一边孜孜不倦地找铜矿,一边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就算找到了矿,这里也造不出铜。

方征记得《战国策》里的造铜方法,是湿法炼铜,科学上属于置换原理,把铜矿石泡在酸中,再用铁进去置换。可是酸和铁都非常难搞。炼铁和炼铜温度差不多。

第二种就是普通的高温炼铜,这里气候潮湿,如果没有风炉,根本不可能把温度加热到炼铜所需。但风炉本身就需要钢筋混凝土或者铜铁来制,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圈循环。

纯铜熔点一千度左右,杂铜大概在七八百度。上好的花岗石煅烧温度会高过这个数,但坚固的花岗岩深埋地底,就算露出地面也开采不出来,只能凿个白点。方征捡的火山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也多,非常不耐热,一烧就碎了。没有办法用石头来制作风炉。

方征又把思路转到了陶上。陶是泥土烧制的,能承受超过一千度的高温。可是这里没有模具,后世制陶最常用轮盘,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还在徒手捏制,那对于泥料配比要求很高,既要纯净又要粘合度。方征试了很多次,不像水泥能凑合。方征是想用它来承受高温的,经常一烧就碎了。

这个问题不解决,方征就只能呆在这里安静种田。其实这个地方暂时还算不错,方征想,几乎算得上个小世外桃源了。地处隐蔽,自然条件丰富,人员构成单纯,没有奴役,没有战争,不会受到生命威胁,每天吃饱穿暖睡足。都几乎给方征一种错觉,就算走不出去,在这里生活一辈子似乎也不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