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中文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十一章 回来就拆房(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发秧节”也叫“掼田节”,还有叫“照田财”的,是吴越地区乡村特有的节日,据说,从夏商时代就已经有了这种习俗。

农业生产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产量收成的好坏多取决于自然条件,有“靠天吃饭”一说,所以,稻田耕种农民对“天”十分恭敬,相应地,围绕耕种生产的整个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祭祀、酬神活动习俗。

到了春秋时期,吴越的水稻种植业已有相当规模,吴越两国间有借贷,偿还“万石”稻谷能力,到了战国中后期,更是得到顶峰,有了两季稻,甚至是有了三季稻。

春耕后第一个节日,就是“发秧节”,农民们用柴草等物堆放在自己田头,点火焚烧,有时还要把燃烧的柴草扔到各处,以求好收成。

甩火把时,还要大声唱祝辞:“火把甩得高,三石六斗稳牢牢;火把甩到东,家里堆个大米囤;火把掼到南,国泰民安心里欢;火把掼到西,风调雨顺笑嘻嘻;火把掼到北,五谷丰登全家乐。”

吴国在“发秧节”还有唱“谷神戏”的习俗,今年苎萝村也有了“谷神戏”。

既然唱戏,没有唱词怎么成,先盗用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乐神曲》吧:“豚蹄满盘酒满盃,清风萧萧神欲来。愿神好来复好去,男儿拜迎女儿舞。老翁翻香笑且言:今年田家胜去年。去年解衣折租价,今年有衣著祭社。”

唱词有了,戏台也得有啊。

戏台?村民懵了,戏台是啥东西?又是你们神仙玩意吧,不过能有神仙玩意看个新鲜可也不错,毕竟,这仙人的东西可不是谁都能看得到的,恐怕就连咱们大王都不一定能见到过这神仙玩意吧。

这就是戏台?不就是把干透的土坯上面加了木板子,人到上面去蹦跶蹦跶就成了戏台了?

不过这也有个好处,就是后面的人不用挤到前面,也能看得清了。

这是唱的啥呀,没听过这种词,这种调调,唉,咱们就是凡人一个,也不懂这仙人的玩意啊!就不能来点实惠的?

看看,还是咱们里正多实惠?晓得咱们土里刨食的最想要个啥,听听他说的话,多好听,那才是真正的仙乐啊。

大王恩典,知晓咱们去年遭了灾,没了收成,今年不仅给咱们借了种粮,这不,又给咱一千五百石粟,一千五百石啊,够咱们撑到新粮收成了,另外啊,还有两千刀币呢,都是大王恩赐咱们的,听清楚了,别的村可都没有呢,这可是多亏了咱谪仙,若不是他的一封信啊,都不晓得米粮收成前怎么过活呢。

叶小郎?叶小郎呢?上来给咱讲讲你给那个王城大官信里说个啥,怎地一看到信笺,就给了咱们这么多的钱粮?

叶小郎,叶小郎

叶墨早就回去了,正在施老汉家新落成三间西厢房的书房里,用麻布和磨细的木炭画图呢,说出去的话,就得兑现,古人对于诚信,那是相当的看重,一诺千金在这个时代,被执行的死死的。

石桥,不是很难,有近千年以后才出现的赵州桥为原型,原模原样复制过来就好,都不需要改动。

问题是材料不好弄。

山里不要钱的石头倒是可以用千年,可是切割打磨石头的工具没有啊,再说,现在还没有石匠,还没有从木匠中剥离出来啊。

而且,木匠的工具都是用青铜制成斧子,大小形状不同的斧子,还有就是钎子,也是青铜器制成各种型号的钎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