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中文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61、【二更】61(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其他孩子看见这幕有些异动,尤其是年纪小流浪时间短的,也想有爹有娘,被软软香香的娘抱在怀中,被高高大大的爹保护着。

就在有些孩子想要迈步的时候,一个年纪较大,约有十二三的孩子发出一声不屑的冷嗤。

“做戏。”

沈诚润没有忙着训斥他,而是问道:“你为什么会这么说?”

男孩似抓到什么把柄一样得意道:“你看他们穿得那么好,哪有我们这样的孩子穿成那样的,一瞅就不是流浪过的,就算想骗我们都不知道做戏做全套。”

葛云逸怀中小男孩哥哥马上反驳道:“你不要胡说,我们确实是流浪儿,只不过我们比你们幸运,先被爹娘发现。爹娘就先给我们做了衣服。”

男孩翻个白眼不知道信没信,沈诚润也不再多说,而是道:“你们若是不选,那我就分了。分到哪位爸爸妈妈,以后可就不能换了,就如同刚出生的婴儿不能选择父母那样。”

这些孩子还是不吱声。沈诚润就按照几个大孩子带几个小孩子的组合编成一个家庭。这里一共不到二百个孩子,共组成十个家庭,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爸爸妈妈,除了葛云逸乐兰心这一组外,其他都只有一位家长。

沈诚润给他们重新起了名字,跟家中妈妈或者爸爸姓氏,当然不愿意改的沈诚润并不强求。然而实际上并没有不愿意的,这些孩子几乎都没有名字,就算有的也不执着姓氏。

然后按照年纪排序,大哥、二弟、三妹这样,在家中要相互称呼兄长弟妹。

沈诚润这般安排就是为了加强孩子们的责任心和家庭观,让他们融进来,找到归属感,不再觉得自己没有家,孤零零漂泊无依无靠。有时候爹娘二字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称呼,还有一种心灵的归属。

分好家庭后,每个孩子都站在各自爹娘跟前。这些孩子的爹娘道:“咱们一会儿先吃饭,现在需要做饭,家中这么多孩子娘一个人做不过来,你们要帮娘。”

然后孩子的爹娘按照年纪给孩子们分派任务,年纪大的多劳,年纪小的少劳,不管活多少都有分工,不落下任何一个孩子,不让任何一个人孩子觉得自己多余。

好在这些孩子虽然还是满脸冷漠,但好在听话,都默默行动起来。

这时候身为&039;爹&039;&039;娘&039;的工作人员就会和孩子们絮絮叨叨说些家中的家长里短,不知道的乍见还真以为这是一个正常的家庭。

每个家庭都有单独的厨房,自己做饭,这样才有更强的归属感。

当然所有家庭做的饭菜也不大一样,不过都是一荤一素。起初孩子们还能保持住冷脸,当闻到饭菜香就再也保持不住,频频张望。

饭好后,大家围着一张桌子坐下,孩子们新认下的爹娘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吃饭。由于是刚聚到一起,孩子们都还很陌生,肯定会发生争抢,怕有孩子抢不到,就先给孩子们分餐。

孩子们大口吃完,孩子们爹娘又组织他们洗自己的碗,太小洗不了的也让他糊弄两下,然后会由有孩子们爹娘再洗一次。

之后又组织孩子烧水洗澡,大的给小的搓背,小的再给更小的搓背,最后一起给大的搓背,等孩子们洗干净出来,他们的关系近了不少。再然后还由这些爹娘给孩子们剃光头换新衣服。

到了这时,流浪时间短的孩子基本上就放下戒心。

而后就是上课。这本来就是学校,教室多得很,本来沈诚润想把学校分成学前班、小学班、初中班、职业教育部和大学部。但现在所有孩子基础都一样,就暂时开了学前班和小学班,年纪太小的在学前班,其他的孩子都在小学班。

上午上课,下午就在职业教育部手工劳作,算作半工半读。

职业教育部目前开设农业、养蜂、畜牧、织染和制鞋,未来还会开设照相和银行等学科。

这些学科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组成一个班级。

选择农业的,老师会真的分给他们一块地让他们种植。选择畜牧的会分给他们猪仔和小鸡小鸭让养他们,其他匀是如此。

待以后他们自己赚得钱就可以拿到家里改善生活。为了培养孩子对家庭的归属和责任感,每个家庭每月都有固定的生活费,负责这个家庭的爹娘会如实告诉孩子们每日花销。

这样孩子们赚到的钱拿回来就可以改善家里的伙食,因为赚得不同,伙食自然就不一样,孩子们住在一起就能看出差别,如此就更有家的感觉,会觉得&039;哦,我家怎么样怎么样的想法&039;。

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下,他心中就有了家的概念,有了亲人间互助的那种亲情。家的感觉更加真切。

作者有话要说:香山慈幼院|

红叶林中永远的家

北京香山如今是旅游胜地,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它几乎是慈善教育的代名词。发起这项事业的是熊希龄。他是晚清翰林,主张维新立宪,1913年当选中华民国总理,因不满袁世凯□□,不到半年就愤而辞职,彻底退出政坛。当时他已经44岁,本打算在天津隐居终老,但1917年夏,直隶一场大水灾改变了他的后半生。看到大批儿童和父母失散,甚至很多家庭把孩子扔在街头插标贩卖,熊希龄忍不住悲叹:“可怜这些孩子,他生下来并无罪恶,为何遭此惨累呢?”

熊希龄回到北京,主持水灾督办处,同时利用自己的声望和资源成立了两所临时慈幼局,一所男校,一所女校,委托好友英敛之收留一千多名流浪儿童。灾情缓解后,大部分孩子被父母认领回家,但还有二百多个孤儿没有亲人来接走。熊希龄决定,将临时学校扩建,开办慈幼院。

北京城内没有可以开设慈幼院的大片土地和房屋,经时任大总统徐世昌斡旋协商,前清内务府同意,出让废弃的香山皇家园林静宜园,即今天的香山公园。1920年10月,香山慈幼院开张,熊希龄任院长,他同时也是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

熊希龄希望香慈能够成为一所先进的现代学校,而不是儿童收养院。他邀请蒋梦麟、胡适、李大钊、张伯苓等数十位著名教育家担任香慈评议会的评议员,还与蔡元培、陶行之等研究如何改进香慈教育。到1926年,香慈发展为包括六个分院的综合性慈善教育机构。一院为蒙养部,即幼儿园;二院为小学部;三院为中学和师范部;四院为职业教育部;五院为技工部,半工半读;六院为大学部。慈幼院学生中学毕业后如考取大学,该部负责为他们提供学费和解决各种问题。因为香慈教育先进,师资雄厚,连一些有钱人家也主动交学费把孩子送进来。

职业教育部是香慈的一大特色。该部设有农业、畜牧、养蜂、陶工、金工、织染、制鞋、照相、银行等职业班;还曾办过高级土木工程科、高级机械科等专业班。职教部不仅培养高级工程师,香慈中小学部的学生也都要到这里学习劳动技能,“按其身体之强弱而定工作之轻重,以发达其个性、本能及兴趣,为将来择业之基础”。

香慈的老毕业生说,如果不是熊希龄,香山的红叶不会像今天这么繁茂。香山园林荒废期间,旗民常来砍伐古树。慈幼院成立后,不仅制止砍树,还发起植树节,每年组织师生植树护林。

1949年,奥地利创办世界第一个国际s儿童村,采用小家庭教育模式。香慈早在1934年就已开始这种实践。在与慈幼院孩子接触中,熊希龄发现,大多数孩子因为缺乏亲情温暖,性格孤僻,这个问题不是给他们良好的课堂教育和衣食条件就能解决的。熊希龄投资建立了十几个独立平房小院,把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按家庭编制分配,十几个孩子一组,住进一个院,互称兄弟姐妹,家中安排一位女教师作为“娘”。熊希龄以“总家长”自居,设立家庭总部,邀请各家孩子来作客。

熊希龄说过:“我在世上什么事都经验过了。我觉得总是很悲观的。政治的罪恶,是不消说了。就是实业呢,我觉得经理人都不是拿着良心对着股东的,所以我也灰心了……我只缩小范围,办我的慈幼院,这些孩子都是真心地爱我,把我当他们的父母,我把他们当我的儿女,成立我们这个大家庭。这便是我的终身志愿。”

1931年,和熊希龄并肩经营香慈的夫人朱其慧去世。为纪念亡妻,熊希龄将两人共同的财产全部捐给香慈,成立“熊朱义助儿童幸福基金社”,共有大洋近二十八万元,白银六万二千两。1935年2月,66岁的熊希龄与37岁的民国名媛毛彦文结婚,婚后毛辞去教师工作,专职辅佐熊经营香山慈幼院,老夫少妻共襄慈善,一时传为佳话。香慈董事会认为,熊希龄既已再婚,应将一半产业归还给他,以做日常家用,但夫妇二人都坚决拒绝。后来董事会决定,每月发给熊家八百元生活费。

1937年,北平沦陷。熊希龄和毛彦文试图将香慈迁至江西湖南等地,但战火蔓延之迅速超出他们想像。1937年12月,熊希龄因悲愤交加、过度操劳,突发中风去世。

历史从来不缺做慈善之人,致敬!

文中办理慈幼院的管理经验正是借鉴上述文章。

感谢在2021-10-3110:32:15~2021-10-3120:37:57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haohao2082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