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中文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700 大国合作(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就像在波兰,以贝鲁特为首的亲苏派,掌握着临时政府的主要大权,其在波兰工人党内部,也掌握着政治优势。而以哥穆尔卡为首的所谓“多数派”,他们不管是在临时政府中,还是在波兰工人党内,都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上。

过去,“亲苏派”背靠莫斯科,既有来自莫斯科的政治支持,又有来自军队和内务部门的强力支撑,以哥穆尔卡为首的政治派别,要想对贝鲁特的政治派别发起挑战,就只能在波苏关系问题上做手脚,所以说,哥穆尔卡一伙人的反苏立场,并不是单纯为了反苏,更不是真的为了谋求波兰的独立自主,他们最真实的目的,就是基于波兰工人党的党内政治斗争,就是为了成为真正的“多数派”。

在维克托前世的历史中,贝鲁特死后,年轻且资历过浅的爱德华·奥哈布难以掌控波兰工人党大局,不得不将远离了政治中心的哥穆尔卡重新请出来,并由他主持大局,为了请当时的哥穆尔卡出山,奥哈布甚至接受了将亲苏派全部踢出政治局的要求,这其中就包括了身为国防部长的罗科索夫斯基。

而当时重新出山的哥穆尔卡,在执政的最初一段时间里,也确实表现出了强硬的立场,他不仅将亲苏派从政权核心中驱逐了出去,还取消了农业合作社改造,改善了与南斯拉夫的关系,反对苏联干涉别国内政,提倡党内生活民主化,宣扬宗教信仰自由等等。

有意思的是,哥穆尔卡同志重新出山主持大局是在一九五六年,短短一年后,他就兴高采烈的访问了莫斯科,随后转过身来,就对波兰工人党内的反苏派进行了批判,认为这些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接受了修正主义立场,并且对党的思想体系的科学基础产生怀疑苏共在国际运动中的先锋队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换句话说,在掌握波兰工人党的大权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哥穆尔卡本人就成为了彻头彻尾的亲苏派,他开始波兰积极推动农业合作社的改造工作;对教会展开政治批判;指责罗马尼亚领导人尼古拉·齐奥塞斯库是阵营中的叛逆;全程参与了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

总的来说,如今波兰工人党内的路线之争,其实就是一场闹剧,亲苏抑或反苏,都只是一种表象,其内核依旧是亘古不变的政治权力斗争。

而站在莫斯科的立场上,现在或许包括斯大林同志在内的核心领导层,都知道哥穆尔卡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又或许没有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贝鲁特和哥穆尔卡之间,莫斯科更信任的始终还是前者,因此,此次维克托前往华沙,是为贝鲁特带了一个“大礼包”过去的,即苏联已经决定给与波兰经济援助的最终决策。莫斯科一方面希望借助这个决策,稳固贝鲁特在波兰工人党中的地位,排挤哥穆尔卡所提出的“波兰道路”政策;一方面希望借助苏联版的援助计划,引诱东欧各国加入和工人党情报局的组建计划;最后,莫斯科也是希望用这个苏联版的援助计划,将美国人的影响力从东欧地区彻底排挤出去。

实际上,联盟在战后东欧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即通过在东欧建立势力范围来构建联盟的东欧安全线,以此来确保联盟在战后欧洲,尤其是东欧的优势地位。而在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波兰这个国家,占据着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控制住了华沙,联盟在应对欧洲大规模战事的时候,就有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这是战略层面的一个考量。

而在战争结束了一年之后,联盟为了实现东欧安全线的构建目标,已经制定出了一个相应的策略,那就是支持和帮助东欧各国的建立政权,并在合适的时候,将其转化为苏联模式,从而使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拓展到整个东欧地区,以此建立起一个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体系,并以这个体系为基础,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体系。

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此时苏联的对外政策中,并没有将东欧国家视为自己的小弟,按照斯大林同志的说法,联盟在东欧所推行的应该是“大国合作政策”,莫斯科所追求的,是与包括波兰在内的各个东欧国家,建立一种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