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中文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九十五章,一家几十口 ,一锅懂稀稠。(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一家几十口,一堆儿懂稀稠”,这是当时村里人对我家的褒扬。

上世纪1970年代初,奶奶领着我伯伯,叔叔,还有我们三“家”过生活,日子过得挺难,但有很多很多美好的记忆。

仲秋节,堂兄妹们挤在奶奶的屋里,半斤一个的月饼被分成姊妹数量的等份,奶奶亲手一人一块儿,我们都把它含在嘴里高高兴兴地跑出去。

腊月到了,村子里的空气中都飘着一种过年的味道。祖先们从腊月二十开始安排:蒸馍,杀猪,剃头,祭灶,烧香,扫房,请神,送神……。

除夕夜,奶奶的屋里又挤满我们堂兄妹,每人发两毛钱的压岁钱,拿着那钱高高兴兴地回到自己父母的屋里。

腊月二十八,乡下的人们都是在这一天“蒸馍”的。

到了初夕“安神”,列祖列宗和各路神仙都请回家过年了,一是需要安静,不许烧火蒸馍;二是家里“人”多了,用的馍也多。

腊月二十八,每家每户提前在院子里建个锅台,开始准备蒸馍用的材料,例如豆子、萝卜、粉条、干柴、引火用的麦秸等,红薯当时是代替“沙糖”的。

到了这一天,家人们早早起床,高高兴兴的都为这事忙开了。

通常要蒸四种馍。一种是“两搅”,三分之二多一点的玉米面或黑面,三分之一少一点的白面,这是最大众化的,是用来充饥增热量的。

“两搅”又分瓷胎儿、菜包儿和豆馅,豆馅是甜的。

第二种是“小蒸馍儿”,全部的白面,因为白面少,所以蒸的个子不大,蒸成后有专人在旁边端一碗“洋红”在每一个“小蒸馍儿”的顶端打一个红点,图欢喜和吉利,这红点要求内空外圆,用“穗子筒儿”点出来最标准。

“小蒸馍儿”的量最少,除了初一儿、初二儿、十五儿、十六儿可以放开吃,其他时间是不能的。

第三种是“卷酱”,用红薯面做成的,里面卷着各种各样的菜。

第四种是“闷子”,用纯红薯粉扮葱,蒜,姜蒸成。

······

那一天,各家各户的院子里都放个补萝和筛子,把蒸成的馍分别放在里边。

全村都在做“神”规定的这一件事,所以,那天村子的上空便飘着浓浓粮食的香甜味儿。

那天,奶奶提前站在院子中间,有时咳嗽一声,有时用物什敲几下捶布石。这时,两个伯母,母亲,婶婶,还有会干活的姐姐们都自觉的从屋里走出来分工合作,开始蒸年下的馍了。

每年过了正月初五,乡下人也叫“破五”,奶奶屋里一坐,自然有父亲招集,两个伯母、婶婶和母亲都很快地集中起来,奶奶从来不多说话,开始对本年做饭的值日做一安排:“从老大家开始,一人一个月”。

说完便扭头去做别的事情,谁也不再说什么,一年十二个月,灶火里的事便不再说第二遍。

·····

偶尔,母亲们也会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但奶奶根本妥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