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中文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三十七章 大明将门(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马氏兄弟是山西最大的将门之后,原辽东总兵马林的第三、四子。

马林四个儿子,前面两位跟着他在萨尔浒阵亡,万历皇帝加恩他的儿子,剩下这两个,年纪轻轻就被授予守备之位。

满清夸大萨尔浒大胜,篡改史实,把明朝的将士们说的很不堪,其实不然。

万历时代的三大征虽然损失惨重,但同样留下一批敢战的将士,萨尔浒之战说白了,还是文官瞎指挥造成的。

当时的辽东督师杨镐就是个废物,朝鲜碧蹄馆之战就是他瞎指挥,李如松差点送命,把李成梁留下的家底全部断送。

从当时一些随军出征的文人日记里看出,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的三路大军,全都是战斗异常激烈,并无满清史料中那样望风而逃的情况出现。

马林就是被描写成溃逃的典范,但在日记中却是马林死战不退,差点让围攻他的女真崩溃。

从战后万历皇帝对待他的子孙,就能看出他绝不是不战而逃被歼灭,而是力战而亡才会被加恩后人。

如果真是不战溃逃,以万历那刻薄的性子,马家不被灭族才怪。

十几年过去了,马家剩下这两子,从守备升职卫游击将军,一个在大同军中,另一个镇守太原。

前些天调防,兄弟两都被调到京营,一直不明白朝廷为何把他们调到这,可今天这消息一出,两人明白了。

马家从马芳开始形成将门,马芳是蔚州人,从军立功,一路从小兵升到大同总兵,两个儿子全都是总兵。

对于军中勾结晋商之事心知肚明,但这些将门其实不是通敌,而是为了银子。

明朝中晚期,明军的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从原来的军户制度,增加了营兵制度的方式。

各地守军还是军户卫所为主,但边军几乎都是营兵,连军制都不同了,最典型的就是戚家军。

所谓营兵,其实就是募兵制,招募愿意从军之人加入军队,这样一来军队就需要军饷了。

原来的军户虽然也有军饷,但饷银并不高,因为军户有土地,这一份收入抵扣了大部分军饷。

募兵则没有土地,军饷自然就高了,不然谁愿意去。

可随着朝廷贪腐成风,克扣军饷成为惯例,这一块还真不能怨武将,真正克扣军饷的大户,恰恰是文官。

从兵部发出的军饷,经过一层层克扣,到了将军们手上,本来就所剩无几了。

没了军饷,自然没了战斗力,没有人没钱愿意去打仗,营兵制就此成了跟卫所军户一样的废物。

可将领们要军功怎么办,只能自己花钱养兵,这就造成了明晚期将领们的家丁盛行。

说白了就是将领们养的私军,可养私军的钱从哪来,不收刮、不贪污根本没钱养兵,因此跟商人合作就成了不得已的做法。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可朝廷却拿不出任何办法来治理,话语权掌握在文官手里,皇帝都没办法。

嘉靖、万历两代皇帝,为什么都经常不上朝,原因就是皇帝说了不算,国本之争死了多少文官,光光是罢官的就达三百多位。

可文官们还是前赴后继的冲上前,强势如万历都不得不妥协,只能立朱常洛为太子,舍去他最爱的朱常洵,不敢立郑贵妃为皇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