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中文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二三九章 落定(三)(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进入金军的阵营后,魏十三的地位,并没有再如在伪齐中那边如日中天,而是被边缘化,所以他想要和宋廷中的陈玉案取得联系也变得没有之前那么容易。

但在得知秦桧的在宋廷中的情况后,他便迅速传讯回到朝中,让众人关注他的情况,如果有机会,可以适当在朝中,给他使一些绊子,稍稍阻挡一下他的晋升脚步。

不过,这条突如其来的消息,并没有得到朝中陈玉案、陈地山等人的认可,就目前朝中的形势而言。

秦桧如今亲近高宗,若是随意对他出手,很容易便会造成自掘坟墓的局面,而且即使是以许经在朝中的关系,也很难直接动摇到他的地位。

思前想后,众人还是觉得,这是魏十三远在北方,没能对朝中情况有足够的了解,才做出来的错误判断,还休了一封书信送往北方,给魏十三解析如今朝中的形势。

绍兴八年,二月。

岳飞还军鄂州,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伪齐刘豫的失势,使原齐境内的很多军民纷纷倒戈,岳家军和其他各路宋军就曾多次接纳前来归顺的原伪齐军民。

他认为正可乘机恢复中原,数次上奏倡议北伐,但赵构一直无出兵之意。

枢密副使王庶到前线视师时,岳飞致书说:“今岁若不举兵,当纳节请闲!”

此时,南宋行都却在左相赵鼎和枢密使秦桧的策划下由前线重镇建康迁至江南的临安。

赵构为“屈己求和”,又进一步升任秦桧为右相,并令其与金接通关系。

三月。

秦桧被任命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次拜相。

五月,金派使者议和。高宗担忧太后年事已高,告诉秦桧不惜屈己称臣,希望和议速成。

秦桧对高宗考验再三,确认其决心已定,遂奏请若要议和,只和自己商议,不许群臣干预。高宗同意十月,赵鼎因立嗣事件罢相,秦桧独揽大权,决意议和。

在接见了金使兀林答赞谟之后,赵构又召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来临安商议。

除张俊见风使舵,趋附和议外,韩世忠、岳飞对和议一事都表示坚决反对。岳飞对赵构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

韩世忠也接连上书十余次,坚持反对和谈。赵构都置之不理。

这个时候,君臣之间已经不复当日的信任,岳飞因为赵构当初不将刘光世部编入自己营中,而心生不悦,但尽管如此,他还是能够在家国与民族面前,站在了大义一方。

可赵构又何尝不是因为岳飞性格耿直,半点面子都不给他这个皇帝,而仅仅于怀呢,加上他自从上位到现在,所经历的一切,让他的思想在不经意间已经完全扭曲。

十一月,金廷派出江南诏谕使张通古、萧哲,携带诏书,来同南宋“讲和”。金人不称宋朝而称“江南”,不说“议和”而说“诏谕”,更要求赵构亲自跪接金朝皇帝的诏书,把南宋完全置于藩属地位,消息传开,朝野上下,舆论沸腾。

秦桧擢升中书舍人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排挤朝中议论不合之人。吕本中、张九成、冯时行、胡铨等皆被贬出朝廷。

陈地山、陈玉案等人,因不听魏十三的命令,得以幸免,还留在了宋廷庙堂之中,并且魏十三在金人使团护卫军中,安插的手下,带回了消息。

一定要保证在朝堂中的位置,以后将有大用,只是默许这一切发生的他们一方,因为大批朝臣被贬,得到了秦桧的重用。

可谓是歪打正着。

十二月。

金人派张通古、萧哲出使北宋,国书名为“诏谕江南”,秦桧怀疑是封册文书,就与金使磋商,改江南为宋、诏谕为国信。

金使行至泗州,要求所过州县用臣礼相迎、高宗以客礼相待,态度极其傲慢。

京、淮宣抚处置使韩世忠多次上疏,愿效力死战,高宗不准。金使抵达高宗行都,通告宋廷“先归还河南,册封高宗为帝,余事再慢慢商议”。

但正是在秦桧打算接受金朝条件,但高宗不愿跪拜称臣、接受金朝册封,馆职吏员也上书反对议和,各地军民都义愤填膺之时,

魏十三费尽心思在金军使团中安的一名护卫发挥了作用,他当然是不想要宋金议和的,毕竟这样他就要再金人政权中藏身更长的事件,而且随时要绵连败落的结果。

根据魏十三先前的交代,如果真的到了不得不签署议和书的时候,他要敢当破坏两国和平的千古罪人。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在秦桧准备带赵构下跪,接受议和之前,护卫心中默念了一句,在他们临走前,魏十三拍了他的肩膀说出的一句话。

于是乎,前一晚便猛然拔刀,触不及防地捅入了金军使臣心房。

完事之后,更是在十数把刀剑入体之后,用尽体内的力气大喝:“宋廷万岁,高宗万岁!”

至此,长达一年多的议和宣告破产,赵构被魏十三这一操作正式推到了风头浪尖上。

与此同时,伪齐刘豫的失势,使原齐境内的很多军民纷纷倒戈,岳家军和其他各路宋军就曾多次接纳前来归顺的原伪齐军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